
近期,中国收紧稀土出口管制,直接让印度汽车产业感受到了阵痛。有消息指出,若稀土永磁体短缺问题不解决,许多汽车制造商从八月开始,就可能面临生产中断的窘境。
这不只是生产线停摆的风险,部分车型的交货期甚至可能延后两到六个月,终端售价预计也会随之上涨5%到8%。这道冲击波,无疑是敲响了印度经济的警钟。
这种困境令人唏嘘。印度明明稀土储量全球前三,却因开采提纯技术落后,高度依赖进口。这就像守着金山却要饭吃,逼得莫迪政府决心加速稀土技术研究。
汽车业的震动只是冰山一角。印度经济对中国的深度依赖,远超想象。近九成的中低端技术商品,从纺织到农机具,都得指望中国供应。
不只如此,印度市面上八成以上的笔记本电脑、太阳能电池板、抗生素,乃至关键的锂离子电池,都离不开中国的支持。这种深层次的绑定,让印度在全球贸易波动中显得格外被动。
过去的四年,印度对华实施投资限制,付出了沉重代价。据统计,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50亿美元,更有十万个就业岗位因此流失。制造业的困境,比任何意识形态的口号都来得更真切。
印度曾对西方盟友寄予厚望,尤其是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美国一度向印度许诺武器装备与高科技共享,似乎“画了一个大饼”。
然而,随着(假定)现任总统特朗普上任,印度对美方承诺的兑现开始“心里没底”。今年四月,印度向华盛顿寻求关税磋商,结果却被美方以“国家安全考虑”为由直接拒绝。
更让新德里寒心的,是欧盟的“过河拆桥”。2024年欧洲能源危机最严重时,印度曾将购买自俄罗斯的原油加工成燃料,大量输往欧盟解围。
可当欧洲缓过气来,竟然反手对印度施压,要求其停止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这种做派,让印度国内民众看清了“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朋友”的现实。
新加坡咨询公司创始人普里扬卡·基肖尔提到,印度国内普遍认为,在与美国的谈判中,印度已经做出了太多让步,但并未获得应有的回报。
浦那地方法院近期驳回美国汉堡王对印度当地同名餐厅的侵权诉讼,也被外界解读为印度在本土权益上日益强硬,追求独立自主的信号。
面对西方盟友的“翻脸”,俄罗斯却成了印度眼中“可靠的伙伴”。俄油与信实工业集团签署了史上最大原油供应协议。
这份为期十年、每年高达130亿美元的巨额合同,不仅为印度提供了能源保障,更基于双方对美西方霸权主义的共同反感,以及摆脱美元霸权的战略考量。
目前,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已占其总进口量的四成,日均达到160万桶,相较2021年暴增了1000%。印度外交官明确表示,将继续从俄罗斯进口石油。
与此同时,一度冰封的中印关系也迎来了“解冻”的信号。十二月二十六日,中国国防部发言人表示,两国通过外交和军事渠道保持密切沟通,并在边境局势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印度外长苏杰生也公开表示,印中关系事关两国发展前景和全球秩序,印度将着眼长远,在相互尊重、敏感和利益的基础上处理对华关系。
在经贸层面,印度政府内部工作小组已批准电子制造业领域五到六项投资提案,其中部分涉及中国公司。这在边境紧张、中国投资受审查的背景下,是此类投资首次获批,意义重大。
印度对华政策的调整,是其经济现实需求的直观体现。以往莫迪政府对华的强硬姿态,更多是出于国内政治的需要,但眼下,面对制造业的困境,意识形态的考量必须让位于实用主义。
俄罗斯加速去美元化的策略,并积极推动建立新的金融结算体系,让印度看到了摆脱美元霸权的可能性。这成为其深化与俄罗斯合作、并重新审视对华关系的重要驱动力。
在多边合作中,印度也重新审视了自己在金砖机制中的定位。尽管曾有传言其可能退出,但印度高调宣布准备在2026年担任金砖国家主席国,并欢迎新成员国加入。
对印度而言,金砖不仅是经济合作的平台,更是其在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中争取话语权的重要工具,对“全球南方”国家具有强大吸引力。
印度当前的外交调整,既是对外部压力的一种被动应对,更是对国际格局深刻变化的积极适应。面对中国稀土管制带来的产业危机,以及美欧“翻脸不认人”的现实,莫迪政府终于认识到在大国博弈中盲目站队的风险。
这一转变,凸显了印度追求战略自主和经济发展的核心诉求。对于中国而言,印度的态度转变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推进双边合作,共同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毕竟,在这个日益多极化的世界里,合作共赢才是不可逆转的大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