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解放军出动58架次军机、9艘军舰、1艘公务船在台海周边活动。这是在台军正如火如荼开展"汉光41号"演习之际发生的。
我们不禁要问:这种军事动态意味着什么?是常规巡航还是针对性行动?台军梦想中的"救援通道"真的存在吗?
"45架次军机越过所谓'海峡中线'"——这个数字令人震撼。解放军军机正从台岛北部、中部、西南部和东部四大方向形成包围之势。
同时,大陆海警船还悄无声息地进入东沙海域,连船舶自动辨识系统都未开启。
这一切都在台军"汉光41号"演习期间发生,时机耐人寻味。
仔细观察台军演习内容就更有意思了。今年台军首次以**"2027年大陆攻台"**为假想场景,将演习规模延长至10天9夜,动员后备军人数量达2.2万人,创历年之最。
台当局特意在夜间命令金门防卫指挥部动员"守卫队",3000多名士兵同时行动,进行实弹射击演习。这些岛屿距离大陆极近,甚至肉眼可见中国沿海轮廓。
真正引人注目的是花莲港的那场"特别演出"。
台军调派"旭海号"船坞登陆舰,模拟美军大型运输舰在航母战斗群护航下进入台湾海域的场景。整个演练从早上6点开始,历时6小时完成物资卸载和油料补给。
两艘沱江级巡逻舰在港口警戒,台军还部署大量部队负责港口周边安全。
为什么选择花莲港?
台当局认为,一旦两岸发生冲突,花莲港是美军最可能介入且受到"威胁"最小的地点。说白了,这是在演练战时外部补给的"生命线"。
这种幻想恰恰暴露了台当局的焦虑。
事实上,台军演习期间事故不断。7月10日"爱国者"导弹车卡壳长达4小时,M109A5自行榴弹炮连撞4辆民用车。12日高雄军车冲撞护栏致3名官兵重伤,13日又有坦克擦撞民用轿车。
这些"小插曲"或许是更大问题的缩影。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陈桂清分析认为,赖清德上台后推动"新两国论"和"一边一国"等"台独"谬论,解放军的军事行动是对其挑衅的直接反制。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台海形势从不是单向发展的。
1949年,解放军首次筹划解放台湾因朝鲜战争爆发而搁置。1954至1958年三次台海危机期间,解放军炮击金门威慑"台独"。2022年佩洛西窜台后,解放军大规模军演,导弹飞越台湾上空。
今年4月,解放军"雷霆海峡-2025A"演习验证了海空协同封锁能力。远程箱式火箭弹和高超声速导弹的出现,展示了对台岛关键目标的精确打击能力。
我认为,解放军此次大规模军机围台绝非简单的例行巡航,而是针对台军演习的精确回应。
从北部到东部,从西南到东南,解放军正在编织一张无形的网。
7月11日,解放军三路逼近台海,出动142架次军机、8艘军舰。歼-16、运-20逼近基隆外海,距台北港仅50海里。072A型坦克登陆舰则模拟封锁与登陆作战。
这种多维度行动背后是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
更值得注意的是,7月6日民航局宣布启用M503航线W121衔接线,该航线贴近所谓"海峡中线"。虽然台当局抗议"增加区域不安",但大陆强调这是内部事务,符合国际规范。
军事行动与民航航线调整相互配合,形成了对台海空域的全方位控制。
美国方面的态度更耐人寻味。
据报道,美国智库认为美国"没必要直接保卫台湾",因为"一个小岛不会显著改变中美整体的权力平衡",建议将防卫责任交予台当局及盟友。
真够现实的。
与此同时,美军还派400人以"便服顾问"身份介入台军演习。今年2月"汉光41号"图上兵推就有美军印太司令部"联五(J5)次长"巴格伦参与,近百名美军现役教官进驻台湾指导训练。
这种矛盾的做法令人困惑。
台军长期问题也不容忽视:装备维护混乱,基层士官流失严重(2025年主战单位减少7575人),掩体构筑不专业(沙包未伪装)等等。
令人担忧。
在美军的各种兵推模拟中,结论几乎一致:一旦两岸冲突爆发,大陆会即刻封锁台岛,切断外部联系。任何"补给后路"都将成为泡影。
值得思考的是,台军6月30日首次将"城镇防卫韧性演习"与"汉光演习"结合,模拟解放军"攻台"造成的"战时复合灾害",甚至要求超市等民用设施开放。
这种"持久防御"构想是否脱离实际?在解放军全方位封锁下,台军能坚持多久?美军真的会冒险介入吗?
当解放军军机从四个方向穿越"海峡中线",当海警船悄然进入东沙海域,当军舰配合形成立体围阻时,答案或许已经不言而喻。
台海局势正处于关键节点。
解放军展示的不仅是军事存在,更是对台海局势的全面掌控能力。面对这张精心编织的"天罗地网",台军幻想中的"后路"能否存在,值得每个关注台海局势的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