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谈到现代海空力量,隐身战机几乎是绕不开的话题,被视为未来空战的“硬通货”。然而,最近五角大楼的一份报告却让人有些意外,足足八页篇幅,竟然是关于一款非隐身的中国四代半舰载机——歼-15T。这就奇怪了,为什么一款“非主流”的战机,会让一向强调“代差优势”的西方军事机构如此紧张?答案或许不在战机本身,更在于它像一把钥匙,悄悄打开了中国海军远洋作战的新格局。
盘活飞鲨
提起歼-15,很多人会想到它最早在辽宁舰、山东舰上的样子。2012年,它首次从辽宁舰滑跃起飞,这标志着中国舰载航空兵的诞生,也让人兴奋不已。不过,滑跃起飞有个硬伤,受物理条件限制,这些“飞鲨”起飞时,燃油和弹药总得二选一,有效载荷要削减近三分之一。结果就是,歼-15的作战半径只有900公里左右,火力投送也大打折扣,更适合近海防御。可以说,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的真本事。
不过,情况在近期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一投入使用,立马就不一样了。这套先进设备,能把33吨重的战机在短短2.8秒内加速到240公里/小时。有了它,歼-15T第一次实现了“满油满弹”弹射起飞,成了全球首款能做到这点的重型舰载机。这可不是数字上的小打小闹,完全是能力上的飞跃。
弹射起飞后,歼-15T能挂载9吨弹药,内油也高达8.5吨,简直是火力全开。作战半径一下就飙升到1500公里,意味着关岛以西的广大海域都在打击范围内。福建舰上的三条弹射器,每小时能放飞12架次满载的歼-15T。算下来,一个波次就能向1000公里外投送108吨精确弹药,这效率,已经能和陆基航空兵团掰掰手腕了。航母,也真正从防御转向了远洋进攻。
一机双型
歼-15T的战略价值,远不止于单机性能的提升。它最独特之处在于实现了“一机双型”的跨平台兼容性。这意味着,经过弹射优化的歼-15T,既能在福建舰上弹射起飞,又保留了滑跃起飞能力,能在辽宁舰和山东舰上高效运作。这种灵活性,在全球海军航空兵中都非常罕见。
举个例子,美军电磁弹射型的F/A-18,通常就不能在其两栖攻击舰上起降,这多少暴露了西方在平台兼容性上的一些局限。而歼-15T的出现,则彻底解决了中国海军在新旧航母平台过渡期的装备通用性难题。它就像一座桥,把中国海军现有的滑跃式航母和新型弹射式航母紧密连接起来。
这种无缝调度和互相补充的能力,极大提升了中国整个航母舰队的部署灵活性和持续作战能力。它意味着无论是辽宁舰、山东舰还是福建舰,都能共享同一套先进舰载机力量。这不仅让现有“存量资产”的价值最大化,更使中国海军的航母力量能作为一个整体,爆发出指数级的作战效能。
体系破防
歼-15T的亮相,其实是中国海军在海空战法上的一次大转变。它不是要单挑隐身战机,而是要构建一套“非对称”的作战网络,用“体系制胜”来对抗对手的“平台中心论”。歼-15T在这里是核心攻击节点,但它绝不是孤军奋战。
它的战力,是与空警-600预警机(“千里眼”)、歼-15D电子战机(“电磁盾牌”)紧密协同的成果。通过高速数据链,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高效的情报、指挥、打击网络。去年的珠海航展上,中国海军模拟对抗演练,歼-15T、歼-15D和空警-600组成的体系,打出了36:0的交换比。这可不光是数字,更是其“先敌发现、体系猎杀”能力的实战化验证。
去年东海的一次对峙事件中,一架歼-15T在雷达静默状态下,单凭先进的分布式光电孔径系统(EODAS),就提前117秒发现了低空突防的“敌机”,并将其锁定。这再次证明了它卓越的战场态势感知能力。歼-15T有12个挂点,能携带霹雳-21超远程空空导弹(射程500-600公里,专门猎杀预警机)、鹰击-12反舰导弹(射程400公里,突击航母),还有KG800电子战吊舱。这些配置,目标非常明确:瘫痪对手的作战体系,而不是简单地击落几架飞机。
笔者以为
回到我们最开始的问题。歼-15T之所以让五角大楼感到“颠覆性”的威胁,并非因为它在隐身性能上能与F-35抗衡,而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完全不同的制胜逻辑。当对手还在执着于用更昂贵的“矛”——比如隐身战机——试图突破时,中国海军选择打造一张更广阔、更坚韧的“网”——也就是基于多平台协同的作战体系。
歼-15T,正是这张“网”中最关键、最致命的攻击节点。它标志着中国海军力量的建设思路,已经从单纯的追赶模仿,彻底转向了基于自身国情和战略需求的非对称创新。毫无疑问,太平洋上空的攻防天平,正因此悄然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