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充电赛道的竞争,早已从 “谁建得多” 转向 “谁落得稳”。对手握本地资源的创业者而言,最头疼的不是找不到场地,而是如何让资源真正转化为能盈利的充电站。中镉超充的 “落地派” 逻辑,恰恰瞄准这一痛点 —— 不只是招募合伙人,更用全流程赋能帮他们把闲置场地、区域洞察等本地资源 “落地变现”,让每一份本土优势都能在充电网络中精准发力。
本地资源的 “落地难”:不是缺场地,是缺把资源变资产的能力
不少手握本地资源的人,曾卡在 “落地最后一公里”:有社区空地却不懂电力规划,建完桩才发现电压不稳;有商圈车位却摸不准用户需求,快充桩建完才知道车主更需要夜间慢充;有县域场地却缺乏运营经验,站点建成后因无人维护沦为摆设。
山东某县城的刘总,两年前就想把自家超市门口的 10 个车位改造成充电站,却因三个难题迟迟没行动:不知道该装快充还是慢充,怕选错设备浪费钱;不懂电力审批流程,听说要跑多个部门就打了退堂鼓;担心后期没人来充电,投入收不回成本。这正是多数本地资源持有者的困境 —— 有 “原料” 却缺 “加工能力”,优质资源只能闲置。
中镉超充的 “落地赋能”:给合伙人搭好 “资源变现的脚手架”
中镉超充的核心价值,在于为合伙人的本地资源搭建从 “闲置” 到 “盈利” 的完整桥梁。从场地评估到运营盈利,每个环节都提供精准支持,让合伙人的本地优势能稳稳落地。
第一步:用数据工具帮资源 “精准定位”
合伙人最熟悉本地,但判断场地是否适合建站,还需要科学工具。中镉超充为合伙人配备 “区域充电需求扫描仪”:输入场地坐标,就能获取周边 3 公里新能源车保有量、日均充电频次、用户偏好等数据,避免凭感觉决策。
刘总在中镉超充的帮助下,先用工具扫描了超市周边:发现 3 公里内有 2 个大型社区、1 个物流点。结合他的场地在超市门口,最终确定 “6 慢 2 快” 的设备组合 —— 既满足家庭车主夜间慢充,又承接物流车白天补能。这个方案比刘总最初想的 “全快充” 更贴合需求,后期实际使用率提升了 30%。
第二步:用运营托底帮资源 “持续盈利”
场地落地只是开始,能持续盈利才算真成功。中镉超充的 “全托管运营” 让合伙人不用操心细节,专注发挥本地优势。
平台协助运营:智能系统实时监控设备状态,故障前主动预警,维修团队 2 小时内到场。
用户引流更不用愁:开业赋能活动帮助站点快速打开市场、提升品牌影响力,加速实现盈利目标 。合伙人则可发挥本地人脉,联合周边商户搞 “充电满减 + 消费折扣” 活动。王女士的景区站点,通过与周边民宿合作 “住民宿送充电券”,旺季时站点使用率高达 100%。
落地成果:本地资源 + 平台支持 = 看得见的收益
如今,刘总的超市充电站每月稳定分成超万元,原本闲置的车位成了 “聚宝盆”;王女士的景区站点不仅赚得充电收益,还因配套完善被景区评为 “游客服务示范岗”,带动了她的民宿生意。
这些案例印证了中镉超充的 “落地派” 逻辑:合伙人的本地资源是 “金矿石”,中镉超充的赋能是 “提炼技术”,两者结合才能挖出真金。对有场地、有人脉、懂本地的合伙人来说,不用从零学技术、不用愁运营,只需把资源交给平台,就能搭上新能源的快车。
在充电赛道,真正的先机不属于那些到处 “跑马圈地” 的外来者,而属于像刘总、王女士这样的 “落地派” 合伙人 —— 他们靠本地资源扎根,借中镉超充的赋能落地,让每一块闲置场地都变成能源节点,既赚得收益,又成为城市充电网络的建设者。这正是中镉超充的价值:不只是建充电站,更是帮合伙人把本地优势变成实实在在的成功。
中镉超充,一个引领新能源充电领域革新的大数据运营平台,隶属于中镉(浙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由浙江省电气行业协会零碳产业发展部部长李建乐先生携手多家新能源集团公司共同缔造。
我们率先在全国推出了合作建站新模式,通过城市合伙人快速在全国范围内高效布局快充电站,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同时,经过多年的深耕细作与市场拓展,中镉超充已经建立了“能源数字化、能源互联网”的双轮驱动体系,实现了技术与市场的齐头并进。我们专注于为各城市提供一站式的充电站服务,涵盖站点评估、设计规划、站点运营、线上引流以及线下赋能等多个维度。通过我们的全方位、一体化运营策略,各城市的充电站得以更加精准地定位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营效率。
在2025年,我们进一步引入了资本的力量,为平台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资本赋能,我们得以更好地服务那些拥有场地资源的公司或个人,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充电设备,共同推动新能源充电行业的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