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丰台,西三环和西四环之间有条万丰路,以前可是吃货的天堂。整条街差不多1600米长,从2007年第一家餐馆开张,慢慢发展成北京有名的美食街。二十来年,很多人在这儿吃过饭、喝过酒,留下不少回忆。
最早那会儿,这儿还是小井村的菜地,高压线下零星几家大排档。晚上点个灯,摆几张桌子,就能做生意。2007年,“翠青”徽菜馆来了,招牌臭鳜鱼香到让人闻着味儿就走不动路。很多人专程打车来吃,一传十十传百,生意火爆。
旁边的人一这么赚钱?立马跟着开饭馆。锦州烧烤、龙娃龙虾、牛蛙锅、万丰小吃城……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啥口味都有。最热闹的时候,街上三十多家店,晚上六点基本全坐满,连路边都摆上小桌。
万丰小吃城那时候还得办卡,先充值再吃饭,吃完还能退现金。2018年还被评为“阳光餐饮示范街”,能同时容纳两万人吃饭,成了丰台的门面。
可好景不长。2022年,万寿路南延工程通车,新修的主干道要占地方。规划红线宽50到70米,直接穿过万丰路。梦都酒家、巴音浩日娲这些老店全在拆迁名单里。
公告贴出来没几天,围挡唰唰就立起来了。734万的拆违工程推进得飞快。商户们根本没时间反应,连夜搬东西、退卡、联系顾客。曾经烟火气十足的街,一夜之间冷清得像没人住的小区。
为啥非拆不可?表面是修路,根子上是土地性质问题。这些店大多是早年跟村里签的租赁合同,建在集体土地上的临时建筑。现在城市规划升级,这块地要正规化,临时的就得让位。
商户们心里清楚这是政策要求,可二十多年的心血说拆就拆,谁不难受?有人干了十几年,孩子上学靠这店撑着;有人刚装修完,结果门都没开几天就封了。
交通便利也是万丰路火起来的关键。离地铁14号线大井站步行20分钟,108、113、141、633路公交都经过。小井新村、丰益花园的居民,还有亿潼隆商场逛完街的人,顺路就来吃一顿。
可现在路是宽了,街却被拦腰斩断。开店的少了一半,客人自然也少了。以前晚上灯火通明,现在好多店卷帘门拉下来,贴着“转让”两个字,风吹日晒,字都褪色了。
其实这种事不只万丰路有。比如动物园商圈,以前叫“动批”,北方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2018年开始改造,现在变成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35万平米的老市场,改造成8栋科技楼,引来189家企业,税收从6000万涨到30亿,翻了几十倍。
关键是人家是主动升级,把低端产业换成高附加值的。而万丰路是被动拆除,拆完却没新规划跟上。空地荒着,街道空荡荡,人气散了,味道也没了。
这背后也能看出区域发展的差距。海淀有中关村,科技企业扎堆,经济底子厚,转型容易。丰台传统产业多,丽泽金融区还在建,一时半会儿撑不起场面。万丰路一拆,周边又没新产业吸引人流,人当然越来越少。
城市发展总要变,老街消失也不稀奇。但能不能在拆之前就想好下一步?能不能给这些靠街吃饭的人留点缓冲?烟火气不是一天养成的,可毁掉,有时候只要一纸通知。
最后:
我觉得,一座城的温度,不在高楼有多高,而在小饭馆的灯还亮不亮。万丰路的故事不是个例,它是很多老城区变迁的缩影。发展没错,但别让普通人用生活去填进度条。留一点空间,给那些不起眼却养活一家老小的街边店,才是城市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