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世娱乐

热线电话:
耀世娱乐
热门搜索:
你的位置: 耀世娱乐 > 产品展示 >

俄罗斯可以关起门过日子,但中国不能?警惕这种说法里的逻辑陷阱

产品展示 点击次数:154 发布日期:2025-07-11 17:41

一边被制裁,一边声称要搞经济内循环,俄罗斯真有这么潇洒吗?真能像自己想象的那样,把家门一关,外部世界谁爱咋咋地,自己啥都能造,啥都能用?

看着最近俄乌冲突背景下,俄罗斯高层鼓吹经济自主、“内循环优先”,我有种 deja vu 的感觉——上世纪苏联解体前,谁还没听过一遍“我们自给自足、无所不能”的豪言壮语。结果呢,三十年过去了,有些短板依然硬伤,甚至没什么改观。

俄罗斯真能玩转经济内循环吗?答案拆开看,能的部分,只有资源;不能的,才是真正命门。

的确,如果只看地图和地下的东西,俄罗斯简直开了上帝视角:地大物博,粮食出口全球数一数二。光是粮食自给率,185.4%,多到还能拿去给别人吃。肉类也是,101.6%的自给率;鱼类153%,植物油更夸张,211%全靠出口。身板够硬,底子厚,这个没错。

但凡事就怕细究。比如蔬菜,俄罗斯就彻底不灵。每年只能种90天,剩下的大半年天寒地冻,别说茄子辣椒,就连大葱萝卜都指望不上全靠本地货。蔬菜自给率不到90%,光远东地区,基本靠从中国运,俄自己连青菜都种不出来。气候归气候,没办法,这直接给“自给自足”敲了警钟。不是每样产品都玩得转,哪怕你地盘再大,围着炉子烤肉,身边也未必能堆一篮子本地产黄瓜。

轻工业一提,俄罗斯的老问题全暴露出来了。走进莫斯科的商场,高档的不高档的,国外服装品牌稳稳占了四成位。有的商场乃至一半以上,都是外国货。你以为国际服装品牌一撤,赤膊上阵的本地品牌能趁机翻身?现实却是门店大批关张,本地牌子照样崛起无门。

核心原因说白了:服装和纺织这个链条,俄罗斯根本搭不牢。原材料得进口,有的品牌80%的纱线、面料都靠邻居,比如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这些地儿。工厂没机器,纺织设备也得靠进口;有了原料和设备,人工和物流成本又高,货物折腾一圈下来,成本居高不下,自己人都买不起,市场又做不起气候。

现在中国服装在俄罗斯市占率超过40%,不仅是低价占了便宜,而是俄罗斯自己根本造不出来可竞争的产品。2023年中国对俄服装贸易额破了120亿美元,还在继续跳涨。甚至业内统计,至少一半的俄国服装来自中国。你说指望本国生产,现实离理想差了十万八千里。

其实这种情况,不是今天才有。90年代“倒爷”大军闯俄罗斯的时候,俄罗斯人开着坦克,换面包、衣服,那是调侃,却也是赤裸裸的真实。轻工业一直是短板,30多年也没补上。从衣服、鞋子、纺织品到家庭用品,俄罗斯只能靠进口。

有时候不是俄罗斯不想发展,是压根缺条件。讲白了,什么是轻工业?得是和衣食住行相关,离老百姓最近的事物。可俄国地广人稀,真把人口全聚一块儿,土地守不住。要是人口分散,生产成本高得恐怖。举个例子,在偏远的西伯利亚建纺织厂,无论是进出口原料,还是产品运输,成本高得令人发指。最终,自家衣服再怎么降价,都不如外头送来的便宜。

再想做大市场需要足够人口撑,但俄罗斯全国不到1.5亿,放在广袤的国土上,比起人口稠密的中国,差距大到让企业都犯愁。这还别提现代消费社会最吃香的“产业集群效应”,俄罗斯无论劳动力还是产业链配套,压根拼不过世界工厂中国。

所以现在的俄罗斯,只能承认一个现实——可以出口石油、粮食,但碰到轻工业、消费品,就只能摊手认输,继续靠外部供应。天然条件、地理条件、人口结构统统束缚了它的“内循环”美梦。

有人可能觉得重工业大国就该这样,苏联时代不是军工科技多强?但恰恰是当年拼命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最后经济结构畸形,社会生活质量低下,百姓苦不堪言。这明明是一条死胡同,可俄罗斯走到今天,依旧没有跳出这个历史怪圈。

如果俄罗斯真的完全靠“自给自足”闭门造车,不仅经济效率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也会直线下滑,大量消费品短缺,物价飞涨,社会动荡的可能性只会更大。这点教训,历史讲得还不够明白吗?

最有意思的是,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模式。中国外向型经济看起来依赖世界,但也恰恰是因为地理优势、产业分工和人口红利,造就了别国比不了的轻工业体系。俄罗斯看起来资源富足,但轻工业却拖了后腿,最终还是得对外张嘴——谁也离不开世界,谁也玩不了单机版。

所以,别再盲目神话“经济内循环”,特别是像俄罗斯这种在工业体系上严重失衡的国家。靠资源能挺一阵,却补不了工业短板。历史不会撒谎,地理不会放水。内循环不是嘴上说说就能成的神话,只要经济要运行,各国都得承认自己有缺口、有软肋,“闭关锁国”是做不到的。

最终,地大物博也管不住肚子里的缺,俄罗斯只能向现实低头。这就是主权和经济之间永恒的拉锯——想自强,还得先把每一个短板补齐。否则,就只能在资源的光环下,反复咀嚼过去的辉煌,却碰不上现代生活的繁华。

完美的自给自足是神话,也是现代工业社会的笑谈。所有国家都得认清一个事实:只有开放,才能有活力。闭门造车,最先饿的,一定是自己。

参考文献已列于文末。

产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