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里的德黑兰,平时还有点安静,全国大城市又没啥游客。忽然一道光,监狱上空炸得通亮,摇晃,硝烟,废墟。难熬的日子。本地人深夜围在监狱旁边,几乎全是衣衫单薄、神色紧绷,大家都在找什么,有的喊名字,有的干脆掀开掉落的水泥砾石。差不多谁也没想到,以色列会真的打到德黑兰头顶。还是监狱,出了名的硬茬地方。前一天朋友圈还有消息,说外国媒体开始猜,德黑兰这边会不会遭袭。本地人一笑了之,哪信这些。事到临头,全城炸了锅。当时就有视频传出来,感觉像两年前乌克兰机场那样,都是剪辑过的战地画面。楼下青年气得砸手机,大妈抱孩子哭。看着满地狼藉,倒退二十年就是伊拉克城里同样混乱。谁还记得萨达姆的接班人?现在,伊朗也许成了下一个剧本主角。
美国媒体上了新花样?哪里新呢?多家大报头条加社论,全套分析,再加专家点评,天地良心,点开导语都是高度重合那种:以色列要“震慑”伊朗,特朗普强硬,伊朗是“异常危险的玩家”,和平进程遥遥无期。看报纸跟前几年阿富汗、叙利亚甚至利比亚没太大差别。连句式都相似,什么“以色列有责任维护区域秩序”,伊朗“进一步挑起紧张”,美国“配合盟友维护安全”,伊朗是“非理性行为体”。字里行间,各大媒体默认以色列和美国可以随时做出超级行动,伊朗人则成了承受一切冲击的对象。主角和配角早写好了,一个负责动手,一个被动承受。
老一辈聊起曾经的伊拉克,简单喜感,倒不是“沦为废墟”,是美军进城,全世界媒体第一时间追杀“真理”。上次美媒说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几十天就打穿了巴格达。这次伊朗,新闻口风也没啥分别,不同的是套路升级,不说什么“核平中东”,而是反复围绕“轰炸效果不足”“伊朗威胁依然在”。媒体口子翻来覆去,只围着一个意思:再来几炸,把威胁灭彻底。对比当年就美伊吵得天翻地覆总有“自由伊拉克”的口号,这次没人讲人道,连“平民伤亡”也点到即止,一秒切换。报道京腔京调统一,都在问炸弹扔得够不够多。
铺天盖地的“专家团”,清一色战鹰俱乐部。外表公允,核心立场一目了然:活下来的伊朗,哪怕只剩一栋浓缩设施,依然无法“放任”。什么历史正义、国际法、公民命运,几乎没人关心。记者访谈出场人物,或者是智库顾问、或者是政策参谋,远远看上去全是西装革履、推眼镜,一扭头就盯着地图,大大方方讲战略,无非还是20年来那些标准套路。“伊朗不能有持续的核开发能力”“美国负有不可推卸的安全责任”“以色列自卫本能值得尊重”,每句话都脆生生,一遍遍讲,就是不谈伊朗被轰炸那天几十个普通老百姓的下场。谁问都不理,能说不是巧了吗。
回头一看,细节藏在大字报空隙。比如同一天发生的以色列导弹打监狱,71人没回来,这数据谁统计都一样。结果媒体聚焦,统统摆在监狱“条件恶劣”“象征压迫”,好像成百上千冤死和探亲的都莫名其妙“消失”了。关注点全都点歪,只剩一种声音:以色列出手,伊朗倒下,孤注一掷是防御。
媒体故事线只剩一条道走到黑。回头看看地缘史,以色列和伊朗这对老冤家的恩仇可不是今天才冒出来,但你在媒体上找不到更早一点的关键节点。没人提1953年CIA加英国扶沙阿上的事,也没人提当时伊朗变成美国代理人的惨痛后果。连1988年美军打下一架伊朗客机,也没人重提。时下全部叙事,一个镜头只对准革命后的宗教政权,加一点“黑头巾审美”,点缀家族失和。历史线不是遮蔽,而是直接剪断。哪有能让美国自证无辜的事件,媒体全往那边切。
真讽刺,讲完“暴力暗杀”,轮到伊朗反击,全场一致说这是报复,恐怖威胁升级。却没人想起,以色列连换三任国安头头都被暗杀过,伊朗那边科学家死得只剩工号。主动权永远掌握在手里,被打者要是手软,就是“克制不足”,要是反击,就是“升级威胁”。讲得顺口溜似的:德黑兰随时可能下黑手,欧盟和美国要加防,结果就因为美国有人遇袭,立刻所有箭头都指向伊朗,调查没结果都先下结论。反过来想想,要是伊朗在特拉华州搞一出,什么后果,媒体会拍手叫好吗?
再换角度,美国官员和西方智库的观点,报道里复读机式连播。特朗普总统、美国白宫、安全委员会、欧洲外交官、以色列高官、布鲁金斯学会——名字轮番闪过,观点全都统一得像复印件。站在观众视角,有一种极强的预言色彩,新闻叙述里总带点“编剧腔”:“虽然削弱,但危险犹存”“任何胜利的庆祝都为时过早”“核设施可能转移”。再往下看,连打了十几个科学家也要补一句:“知识无法消灭。”仿佛只要还有一个大学生会拧离心机,伊朗核计划就刷不没。
常用句型也诞生了一批新“口头禅”:什么“竞相研发核武器”,什么“设施深埋山体,不易摧毁”,这些短语像“新雨燕”一样在每家头版轮流上天,总之氛围搞出来了,伊朗是有害的,核弹是躲不掉的,动手大一点儿,解决痛快点儿,世界才能稳当。但没几家媒体提一句,以色列自己多少核弹头,也不提美国当年两颗原子弹下面躺着多少人,一点儿不带参照体系。这时候大伙儿集体装没看见。
从头到尾,这些报道里布满冷门角度。比如炸弹停了,伊朗普通人面对的新危机,平民伤残、基建瘫痪,辖区失控,媒体未必有兴趣。反正报道焦点马上跳到治理威权、服饰检查、政治逮捕,这些东西在欧美新闻用户圈里熟悉到不能再熟了,“反派属性”渲染得漂漂亮亮。甚至最顶级分析进大屏幕,研究员坐进直播间,表情管理到位,仁慈冷静嘴里却是零温度。“别高兴太早,风险还在”,说完便走。剩下的,是被炸的那一拨人,谁都没空讲他们怎么了。
媒体语感慢慢形成一种“已经习惯”,这才是最惊悚的地方。新闻事件的内容变薄,基本思路越来越套路化:X是坏人,Y需要反击,Z出面主持正义。全行业厌战退潮这一年,还能顺畅循环这一整套话术,本身就说明,美国媒体系统性输出国家战略的能力依然强大。对比以往,嘴上说得冠冕堂皇,心里却只有自己的安全感,循环叙事——你甚至能感觉,有时候连政府都被媒体意见反推着走。新闻里看似独立,实则合谋——根本不准备出现“另一面”。
说大了点,好像所有国际报道最后一定要归到一句话:谁能定调,谁掌控解释权。新闻导向能让国家意志以“共识”形式渗透到全社会,美国和以色列用得最熟。其实很多人都明白,“客观角度”在重大事件面前是奢侈品,但媒体完全不掩饰只站一边,只给一组数据,才让问题变得耐人寻味。伊拉克往事还没过去,伊朗的新剧本又写出来一半。习惯了单线输出,他们甚至不需要补充现实细节,只要继续堆砌“现成短语”,世界永远是自己熟悉的安心场。
有人说,这是信息文明的“下一阶段”——新闻既是战场,也是剧场。而剧本从没换,主角永远抢占话语权。谁还敢相信,这回会是结局呢?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