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说诸葛亮火不火?火得连今天的讲座都能“凉凉”,这可不是啥网络玩笑,是真人真事,发生在咱武侯祠的那场历史讲座以后。教授说了丞相的缺点,老粉丝顿时炸锅,线上线下从怼人举报到封杀安排得明明白白,搞得主办方只能一声叹息,讲座宣布取消,诸葛亮的“脑残粉”这下算是彻底“露脸”了。
不得不说,这番操作让人疑问满满,诸葛丞相到底是哪种“偶像”模式,能把历史饭圈化到这地步?你看看这几年,追星的可不只盯着娱乐圈了,连历史人物也被拿来顶上神坛,比如有人大喊“嬴政哥哥”,把秦始皇奉成无二的神,完全不管一统江山背后无数人头落地、劳役无数。粉丝不分史实和演义,只认“偶像滤镜”。按这个路子发展,诸葛亮的地位只会越来越离谱——他要聪明绝顶,要忠心耿耿,还必须没毛病,不然张嘴怼你一脸。咋看都有点“饭圈思维转移到历史圈”的味道,历史人物都快活成“顶流”了,你不许吐槽,不许扒黑料,只能歌功颂德——绝了。
其实,这么一捧一踩,诸葛亮的形象啊,早就像打磨塑像一样,被来回雕琢了千百年。不信你翻翻史书,从三国到晋、再南渡到唐、宋、元、明清,不管是正史、官书还是坊间野话,丞相就如同被放进了“历史制造机”,出口的形象每个时代都不一样。每一次改造,都对应着后人集体心理的敏感神经,偶尔加点神话、偶尔重写智谋、再添点诗歌膜拜,活生生把一个长沙知识分子变成了中国人的全能偶像。说穿了,这不是诸葛亮本人的选择,而是后人不断投射梦想和焦虑,用来填补现实的无力与不安。
倒回两千年前,那个五丈原的秋风里,诸葛亮死的时候只是蜀汉的丞相,一个带兵打仗没人喜欢、天天操心政务的苦命人,他顶多被本地人记住,远没有今天这么“神”。可自打晋朝统一了中国,历史宣传就成了政治工具,这里面的弯弯绕还真不是三言两语能捋清楚。晋朝一边要抬高自家祖先司马懿的智谋,另一边又不能太黑丞相,不然蜀地旧臣和百姓要闹心。于是对诸葛亮的官评变成了“按需调配”:既要夸他识才明政,是管仲萧何那档次,但又补一刀,“将略非所长”,打仗不怎么样嘛——这操作属实是高情商了,既让蜀地舒服,又给自家祖宗留了脸。
等晋朝一跪,衣冠南渡,东晋以后就轮到南方名士把诸葛丞相疯狂输出了。南方王谢家族掌控文化大权,文人开始怀旧,诸葛亮的“定要还于旧都”“不畏强权,勤政苦干”成了士人大众的精神支柱。这个时候丞相的神话全面启动,什么“空城计”“七星灯续命”都往他头上添,周瑜也直接被拉下水,单反派定位没跑。神怪小说盛行,不仅丞相智勇双全,还能降妖伏怪、点石成兵,这哪还是人,标准“历史超模”了!随手翻翻《晋阳秋》《搜神记》,丞相快成“天界临时工”。
你说这种造神运动光靠文字够吗?现实世界也得加点料,比如隋唐之间出现各种“孔明碑”,什么“万岁后,胜我者过此”,看着像预言,其实细琢磨就是后人自封的噱头。像隋朝史万岁平叛西南时,遇到纪功碑立马拆了,顺便恐吓一波蛮夷,还冒充丞相留言,这分明是利用丞相的神话余热在进行边疆政治操作。明朝刘伯温“遇碑震撼”,又是投射现实焦虑,哪是哪,不得不佩服丞相的IP持久力。
直到唐太宗时代,诸葛亮已经彻底升级为“正能量偶像”。太宗拿他出来做治国比照:“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小国丞相都办得到,大国皇帝岂能不努力?文学作品全是俯瞰历史的仰望——杜甫、李商隐、温庭筠轮番把丞相夸成九天智神,对比当时的社会乱象,只恨当道者不能学丞相那般兢兢业业、心怀天下。这种夸法,多少带着点借古讽今的心思,嘴上是敬仰,心里有批判,历史人物变成精神药剂,给大家打鸡血。
宋朝也不例外,天下大事没丞相带队搞不定,于是官方尊封他为“文武双祀”,入文庙还封个“忠惠仁济显应王”,梦里都盼丞相显灵,带队北伐成功。不管是赵匡胤内心认同,还是朱熹等大儒大发议论,把丞相忠心捧到天上。就像脱口秀演员说的,诸葛亮成了中国式“完美偶像”:智慧、勤政、道德……一套全得分,百年不修边幅,还能打赢自己的祖宗。宋代的文人对诸葛亮的评价,也是社会现实的写照——时局动荡,良臣难觅,大家就爱锚定一个“历史最佳班长”来对照和自勉。
时间一拉长,文学作品加持下,诸葛亮的神话属性越铺越满,从《三国演义》到各种平话,都要给他安排点超能剧情,“借东风”“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甚至撒豆成兵,古风加持还真有点东方超人那意思。同事都得给丞相做绿叶了,周瑜本来是打仗高手,成小说里变活气死人。你说这是不是有点功能性?谁掌握叙事权,谁就能安排角色走向,改造历史人物形象,满足一代代社会需求。
夸到头了,也难免走进饭圈怪圈。你看看现在,不仅娱乐明星有“脑残粉”,历史人物也能聚集大批情绪铁粉,诸葛亮都快成了互联网顶流。谁说丞相有缺点,马上有人出来维护神圣不可侵犯,生怕自家信仰被污染。这心态,其实也是社会心理的折射。每一代人都需要神话、需要偶像,需要有人让大家觉得,“哪怕现实坑爹,历史还有超人”。诸葛亮被架起来不是丞相本人的意愿,而是后代人需要一个“能算未来、能事无巨细、能忠心护主”的理想人物。只不过,理想偶像难以承载现实复杂性,历史上的诸葛亮远没有这么“全能”。
仔细一琢磨,造神运动其实像一面镜子,反射出了中国人的思维特点。大家特别崇拜智慧和权谋,总希望有个“万事预判”“掌控全局”的超人形象撑场,哪怕现实里没人能做到,心理上还是需要个榜样。还有,那种非黑即白的二极管思维,不接受偶像的缺陷,只允许一面倒的捧杀,这本质上就是对历史的片面解读。只说优点、只准赞美,一遇见异见马上举报拉黑,这是把历史当成情感发泄工具,丢掉了真实与复杂,只剩下符号化的崇拜。
说白了,历史人物也就还是个人而已。诸葛亮这辈子要真没犯过错,那只能说是文书没写全。他也会穷兵黩武,也会执拗自持,也会用政策折腾蜀地,把“天府之国”管到疲态尽显。讲座教授要还原真实诸葛丞相,这本来是学术圈该干的事,结果被情绪粉重拳出击,线上线下全网开喷。这么一搞,历史话语权就彻底走向单边了,只要你不合神像标准,就会被情绪化抹杀。这思维模式换到其他领域,分分钟成灾:只要你有点不同见解,群体就能变党同伐异,失去讨论,更丢掉学习真实。历史成了不许质疑、不许挖掘深层次的“偶像团建会”。
摆到更广阔的社会现实来看,这种历史饭圈化,脑残化,其实挺危险。它不仅扭曲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也降低了大家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饭圈模式下,大家只能重复集体认知,屏蔽掉所有可能的另类声音。历史的教训,本来是让人看到复杂和缺陷,警醒现实中的荒谬,结果却成了情感慰藉和认同团建。你敢挑战“偶像”的权威,一秒变成众矢之的,被贴上“抹黑祖宗”的标签,日后谁还敢说实话?这不仅是对历史的阉割,还是对社会思维的封闭,收窄了集体讨论的空间。
历史如果只剩下神话,那离悲剧可能只差一步。真实世界不需要不允许争议的神像,更需要能够包容复杂的学习和质疑,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也没有谁能一成不变,也就丞相本人未必愿意自己变成“灵魂偶像”,被后世各种改造拉扯,最后连真实面目都看不清了。你要说粉丝可以有,偶像也有价值,但如果饭圈思维成了唯一模式,那历史终将变成“自家偶像团”,一样的排外、一样的封闭。
这事儿摆出来,你会怎么看?你觉得历史应该饭圈化?还是该允许有多元的声音和批评?要不一起来聊聊——丞相身上的人性与“造神”,你更愿意相信哪一面?
本新闻旨在弘扬社会正气,如发现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及时反馈,我们将认真核实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