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个被美国设定的8月8日和平协议“最终期限”,最终悄无声息地变成了一张废纸。真正的重头戏,是在阿联酋悄然安排的一场美俄密会,而这场会谈的主角名单上,偏偏没有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名字。
此前的一切似乎都在为这场排除在外的会谈铺路。美国总统特朗普重返白宫后,一直想快速结束乌克兰的冲突,但从今年2月开始的各种示好都石沉大海。普京的军队仍在前线推进,轰炸也未曾停止。
最后通牒不是说说而已
到了7月底,特朗普彻底失去了耐心。他向普京发出了10天内必须和谈的最后通牒,否则制裁将全面升级。这次的威胁不再只针对俄罗斯,而是将购买俄罗斯石油的国家也一并纳入打击范围。
印度成了第一个被用来“杀鸡儆猴”的对象。高达50%的惩罚性关税从天而降,这并非信口开河的数字,而是在25%的基准关税上叠加25%的惩罚,几乎瞬间清零了印度纺织品、化工产品乃至农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所有竞争力。
然而,莫迪政府并未完全屈服,坚持“能源安全优先”的政策,继续从俄罗斯购买石油。这种硬扛的态度,反而让压力传导到了普京身上。印度是俄罗斯重要的能源市场,如果连这里都出现动摇,经济状况只会雪上加霜。
神秘特使与地点的玄机
更大的威胁来自中国,作为俄罗斯石油超过一半的买家,特朗普团队早在7月就放话,中国也在制裁的考虑名单上。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克里姆林宫的态度出现了松动,从原先“不排除在北京会晤”转变为“同意在第三国见面”。
促成这一转变的关键人物,是美国的神秘特使史蒂夫·维特科夫。他的官方身份是中东问题特使,但近几个月来,他已数次低调访问莫斯科。最近在8月6日的这次访问尤为重要,他与普京在克里姆林宫进行了长谈。
特朗普最初的想法是,让普京先与泽连斯基见面,来一场三方会谈。但普京明确拒绝,声称与泽连斯基会面的时机“还远着呢”。不过,普京同意了另一件事:尽快与特朗普单独会面。
“单独”二字意味深长,意味着将乌克兰排除在外。而会谈地点从北京改到阿联酋,目的也十分明显。特朗普想要的是一场完全由他主导的双边对话,避免在北京的多边场合中受到其他因素干扰,这背后是他试图联俄制中的“逆尼克松”战略构想。
被安排的命运与无力的愤怒
普京虽然同意了会晤,但这更像是一种战术性妥协,而非战略转向。他在公开场合反复强调中俄伙伴关系的稳固,能源出口的大头依旧流向中国。他只是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下,选择了一个有限的让步。
在这场交易中,乌克兰的利益似乎成了最不被关心的一环。美国最新披露的停火方案,几乎是“割让土地换取停战”的翻版,要求乌克兰正式承认被占领土归属俄罗斯,承诺不加入北约,并实现去军事化。
这种方案,泽连斯基此前早已拒绝。如今在被彻底排除在谈判桌外的情况下,他更不可能接受。泽连斯基的愤怒溢于言表,他一再强调自己未被邀请参加美俄会谈是“不公平的”,并引用乌克兰宪法来反驳美国的和平方案。
他在社交媒体上发文:“乌克兰宪法对乌克兰的领土问题已有明确的规定。无人能、且无权改变这一点。我们乌克兰人民绝不会轻易将自己的土地拱手让给占领者。”这是一种软性的警告:无论美俄达成什么协议,只要乌克兰不签字,一切都是空文。
白宫的“通知”与欧洲的尴尬
但泽连斯基似乎高估了自己作为“搅局者”的能力。美国急于从欧洲抽身,以便将资源转向亚太地区或处理国内事务。对于泽连斯基的诉求,白宫的回应近乎冷酷。
美国总统在8日的社交媒体发文中明确表示:“现在泽连斯基总统需要做好全面准备,因为他将要签署一些文件,而我认为他正在努力推动这件事的进展。”信息很清晰:你不需要参与谈判,只需要在美俄敲定细节后,准备好签字就行。
这让泽连斯基不得不警惕,毕竟过去在白宫压力下被迫签署美乌矿产协议的一幕,很可能在美俄首脑会晤后重演。如果他拒绝,那么美国施压的对象,将从俄罗斯转向乌克兰这个“麻烦制造者”。
欧洲在这场大国互动中的处境同样尴尬。美俄直接对话,把曾经重要的斡旋方法国和德国完全晾在一边。在一场特朗普与泽连斯基的通话中,英国首相、德国总理和北约秘书长,甚至只能旁听,没有发言的份。
结语
这场绕开北京、也绕开基辅的会晤,与其说是为了和平,不如说是一次赤裸裸的利益交换和实力划分。它展示了一种毫不掩饰的务实主义,即大国为了自身战略目标,可以轻易地将盟友甚至冲突当事方边缘化。
国际能源署预测,若美俄关系缓和,全球油价可能因此下调,这或许是这场交易中为数不多的全球性利好。但对于那些被大国意志裹挟的国家而言,未来的道路显然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当“美国优先”和“俄罗斯利益”可以直接在谈判桌上交换,小国又该如何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