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米高空,燃油告急,发动机停车——死神的镰刀已经架在了梁万俊的脖子上。面对价值上亿的枭龙战机和自己的生命,这位试飞员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8分钟,从生死边缘到安全着陆,他究竟是如何创造这个被称为"世界航空史奇迹"的?
2004年7月1日,成都某机场。梁万俊早早就到了,今天要试飞的是枭龙战机,这可不是一般的任务。
这架飞机承载着中巴两国的合作期望,更是中国航空工业首次向外输出整机技术的尝试。说白了,这次试飞成不成功,直接关系到咱们中国战机能不能走出国门。梁万俊心里清楚,肩膀上扛的责任有多重。
下午1点09分,梁万俊坐进了驾驶舱。引擎轰鸣声响起,枭龙战机冲向蓝天。14分钟后,飞机爬升到了预定的12000米高度。
这个高度上,空气稀薄得要命,温度低到零下几十度。但就是这样的极限环境,才能真正测试出发动机的本事。梁万俊按照程序开始执行试飞科目,每个动作都得严格按标准来。
然后,意外就这么来了。
油量指示灯开始疯狂闪烁,油表指针往下掉得让人心慌。正常情况下,这时候油箱里应该还有2400升油,但现在只剩1800升了。梁万俊立马向地面报告:"油量输出过快,已关加力。"
塔台那边也慌了。短短4分钟,400多升油就没了,这漏油速度完全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想。更要命的是,油表指针还在继续往下跳。
2分钟后,油表归零。发动机停车了。
失去动力的飞机就是个铁疙瘩,只能靠惯性往前滑。此时飞机高度4700米,距离机场还有20多公里。按照规定,遇到这种情况飞行员应该跳伞逃生,没人会指责你。
但梁万俊没有。
他想到的是这架飞机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想到的是上亿投资可能打水漂,想到的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尊严。"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希望,也要把飞机保住!"梁万俊做出了决定——空滑迫降。
这决定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拿命在赌。无动力飞机迫降,在世界航空史上成功的例子少得可怜。稍有不慎就是机毁人亡的结果。
时间变得极其宝贵。飞机正以每秒20米的速度下降,梁万俊必须依靠剩余的电力调整飞机姿态,完成三次转弯才能对准跑道。最怕的就是电力耗尽,那样连最后的机会都没有了。
在塔台指挥下,梁万俊开始了这场与死神的赛跑。每个操作都必须精确到位,每个决策都关乎生死。他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冷静,精准地修正着飞机的速度和高度。
1分钟后,飞机出现在机场上空。现在只有一次降落机会,成败就在此一举。
13点43分,梁万俊操纵飞机对准跑道。飞机以361公里的时速冲向地面,这比正常降落速度快了整整100多公里。
轮胎接触跑道的瞬间,巨大冲击力让整个机身都在颤抖。刹车、放伞,轮胎爆了,飞机拖着两道黑色轮印在跑道上狂奔。
那十几秒感觉像过了一辈子。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眼睁睁看着这架价值连城的战机拼命减速。
终于,飞机在距离跑道尽头300米处停了下来。
就这300米,成了生死之间的分界线。机场上瞬间沸腾了,欢呼声、掌声、哭声混在一起。参与研制的老专家激动得抱着梁万俊痛哭,那些科研人员看到自己的心血得以保全,眼泪止都止不住。
这次迫降不仅挽救了一架飞机,更带回了宝贵的试飞数据。这些数据对枭龙项目后续发展的价值,根本没法用金钱衡量。
梁万俊这个名字,从此响彻全国。
其实这个四川广汉的小伙子,小时候一点都不起眼。1965年出生,身材瘦小,1982年高中毕业参加空军招飞时,连他自己都没抱什么希望。结果全校就他一个人通过了体检,连老师同学都觉得不可思议。
进了航校后,梁万俊就展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品质。学习刻苦,训练认真,心理素质特别好。这些品质为他日后处理空中险情打下了坚实基础。
毕业后当了13年战斗机飞行员,梁万俊不满足于只会开飞机,还自学了工程技术知识。随身带着笔记本,不懂就问,整理出了十万字的读书笔记和飞行心得。
1998年,梁万俊调入试飞大队。刚开始他以为试飞比作战部队轻松,结果发现完全不是那回事。试飞是要把战机性能推到极限的,每次飞行都充满了未知的危险。
第一次试飞后,教员问了三个问题:"今天飞了什么动作?飞机出了什么问题?解决方案是什么?"前两个梁万俊都答得上来,最后一个却把他难住了。
这让梁万俊意识到,当试飞员光会飞还不够,必须懂技术、懂设计。从那以后,他开始疯狂学习,航空资料、技术图片、飞机模型,什么都收集。盛夏时节冒着酷暑在座舱里熟悉设备,直到烂熟于心。
2004年的那次迫降,让梁万俊获得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荣誉。但对他来说,这只是职业生涯中的一个片段。他继续在试飞岗位上发光发热,培养新一代试飞员,为中国航空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有记者问他怎么看待试飞员这个职业,梁万俊说:"试飞员是和平时期离死亡最近的人。但这也是促进空军装备和航空工业发展的职业,是勇敢者的事业,我愿意用一生去坚守!"
现在50多岁的梁万俊依然活跃在试飞一线。小飞机停飞了,他又开始试飞大飞机和无人机。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的职业就是飞行,直到飞不动为止。"
2004年7月1日那个下午,梁万俊用8分钟诠释了什么叫"生死抉择"。他选择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国家的荣誉、民族的尊严,还有无数航空人的梦想。